宜都宜红茶,产自长江与清江交汇的丘陵山区,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有“冷后浑”现象,是中国条形红茶的代表之一。为了探寻宜昌茶文化的发源,武汉学院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追溯宜都茶源,助力茶业发展”宣讲团来到宜都的雄心茶业宜红茶生产基地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团首先参观了基地宣传宜红茶的展示厅,基地负责人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深入地了解宜红茶和宜昌茶文化,不仅播放了宜红茶的宣传视频,还为每一个组员斟满了鲜醇甜和的宜红茶。
视频中讲述到,宜昌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宜昌已经成为了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宋代以后,宜昌茶叶开始逐渐走向繁荣,成为了湖北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明清时期,宜昌茶叶更是名扬天下,成为了贡品和皇室御用茶。
为了让组员们更加深入地体验茶叶的制作,基地负责人鲜于应菊女士决定带领组员们去往茶园,亲身体验采茶的过程。鲜于应菊女士向组员们讲述采摘茶叶的技巧:“大家可以用左手按住茶树的枝条,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将嫩叶轻轻地摘下来。”她还强调要将茶叶“提”下来,而不是用指甲去掐断,因为用指甲掐断会损伤茶叶,降低茶叶的品质。
经过一轮忙碌,大家来到了茶叶加工车间,将采摘好的茶叶汇聚起来,并体验了传统的手工炒茶。“这做茶如做人,经历风雨磨砺,精挑细选和长时间炒制,才能显露本色,永世传香。”加工车间的老师傅一边展示一边如此说道,之后老师傅让实践团成员自己尝试,组员们纷纷上前体验,伴随着炒锅的高温和逐渐飘散而出的茶香,组员们细细品味着老师傅的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随后,鲜于应菊女士向大家讲解了宜红茶的具体制作流程——宜红茶的制作工艺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因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功夫红茶因此得名。宜红茶制选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程序是鲜叶、萎凋、揉捻(包括筛分、复揉)、发酵、干燥。鲜于应菊女士也向我们介绍了在当今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宜红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机械。随后,大家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机械化的茶叶生产流水线,感受到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工业的碰撞。
之后的时间里,组员们将自己体验过程中的收获汇总起来,撰写成一篇宣讲稿,向基地的各位展示几天的学习体验成果,希望让他们了解我们将优秀的宜昌茶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心。宣讲员从宜昌茶和茶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茶业的新发展这几个方面向茶园负责人做了汇报。伴随着宣讲员的宣讲结束,这次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落下了帷幕。
通过体验宜红茶的采摘与加工过程,社会实践团的组员深刻地学习了宜昌茶文化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宜昌茶文化的学习之旅,更是组员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组员们希望中国传统茶艺能传承下去的心愿愈发强烈。组员们表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能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等氤氲着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融于生活。